钟启泉:教师自身的变革,是学校变革的起点

ECNUP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


■ 解码教育 


当代教育名家、著名课程学者钟启泉教授认为,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,而是点燃一把火。因此,21世纪的学校需要从培育“记忆者”的教育转型为培育“探究者”、“思考者”的教育。这些“探究者”与“思考者”应具备“记忆者所欠缺的、时代所需的“真实性学力”。


所谓“真实性学力”不是碎片化知识的堆积,而是能够运用知识、生产知识、展开批判性思考的能力,亦即问题解决所必需的学力。归根结底,这是一种兼具“知者不惑、仁者不忧、勇者不惧”的“生存能力”。这样的教育应该展现出一种怎样的面貌?继大受好评的“课堂研究三部曲”后,钟教授站在新的时点、新的高度、新的视角再度奉献自己的教育智慧——《解码教育》


钟启泉教授



为了教育思想的解放



文 | 钟启泉


“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”——这是新时代我国学校教育发展的方针,是处于改革前线的校长与教师面临着学校教育的时代挑战。事实上,当今世界涌动着基于“核心素养”(core competencies)的教育改革潮流。基于“核心素养”的“课程转型”(从“知识本位课程”转向“素养本位课程”)的潮流和“课堂转型”(从教师单向传递知识的“教的范式”转向儿童能动学习、建构知识的“学的范式”)的潮流,也在奔腾不息。世界各国都在探讨新时代的“核心素养”究竟是什么,如何落实“核心素养”。对于这种潮流的深远影响,我们不能熟视无睹。


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处于0—18岁的人生阶段的人群定义为“儿童”。儿童的教育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,是需要进行多维度、多侧面的考察与解码的。多少年来自以为是、不可移易的应试教育的诸多传统制度与经验,其实是反儿童、反教育的。在这里,最根本的挑战在于改造我们头脑中的“儿童观”。儿童不同于其他生物,是在非常不成熟的状态下降生的,需要长时间的保护与教育。因此,儿童期被视为成为成人之前的准备。社会保护儿童、保障他们的学习权(教育),是天经地义的。不过,把儿童单纯视为成人的准备期的儿童观,正是缔造近代公共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所批判的。就是说,“所谓‘儿童的发展可能性’不是以现在的成人作为模型而成为成人的可能性。儿童是创造未来新社会的成人,是超越了成人的预想而发展的可能态。因此,不应当把明日的儿童视为现在的成人,而必须把今日的儿童视为明日的成人”。所谓“发展可能态的儿童”,就是这种儿童观。在这种儿童观看来,所谓“学习权”与其说是传授真理与真实的权利,不如说是作为人权的主体,自由地学习与探究、寻求真理与真实的权利。因此,把儿童的现在作为未来之准备的“生活准备说”遭到了批判,并产生出新的教育观——激励儿童的自由探究与学习。可以说,探究学习的实践对于教师而言,不是额外的负担,而是最本质的分内工作。当然,这并不意味着单纯地激励儿童的自由探究与学习、追随儿童的发展。毕竟儿童并不是在真空状态中成长的,而是在拥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特征的社区环境中培育的。



“儿童是承担国家与民族之未来的存在”,“教育是向未来的投资”。学校教育必须因应新时代的潮流,探索促进儿童发展的学习,有计划地引导儿童的发展。事实上,我们总是在自觉与不自觉、有意与无意间不断地叩问教育的密码,借以求得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理想的教育。这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批判性思辨与实践探究的过程。然而,我国的教育界多年来却似乎更崇尚那些海阔天空的雄图宏论,或是绘声绘色的文学描述,而对贴近学校现场的实证研究与基于证据的教育思考兴味索然。这不是正常的现象,是时候改弦易辙了。20世纪90年代初,脱胎于认知科学的当代学习科学的进展为我们提示了诸多变革“学习”概念的视点。随着国际教育科学与我国新课程改革实践的发展,诸多“教育常识”被动摇、被颠覆了,这是好事。在我国教育学术界,这种学习科学以其崭新的概念框架及其研究证据,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把陈腐不堪的凯洛夫教学思想体系化为齑粉。从行为主义走向社会建构主义的教学研究与实践,已势不可挡。“学校改革的一切答案在现场。”倡导实证研究之风、寻求问题解决之道,正在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新风尚。“学习革命”的时代到来了。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,那些蓄意速成的“名师名校”或是自吹自擂的“教学流派”,缺失儿童研究,疏于实践反思,无论在学术上与实践上都未必经得起推敲,它们统统不过是“皇帝的新装”在当前的演绎而已。


教育思想的解放是新时代的诉求。尽管我国21世纪初开启的“新课程改革”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,也受到以凯洛夫信徒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各种打压,但无论是改革初期的“新课程改革是错误思潮的表现”还是近期的“新课程改革失败了”的论断,都阻挡不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。不过,真正的改革终究是观念与体制的系统而持久变革的过程。为了教育的真实的变革,我们的教师亟待从应试教育思想的重压下挣脱出来,求得全新的教育观念的武装与革新实践的洗礼。本着这种追求,本书尝试从学习科学的视点与实证研究的证据相印证的角度,分“真实的学力”“探究的课堂”“成长的教师”3辑,共计25章,展开对若干实证资料的具体梳理和教育实践“有效成分”的分析,旨在拓展教育思维的疆界、增强改革实践的力度,为我国方兴未艾的学校教育改革,特别是课堂转型的实践呐喊助威。


摘自《解码教育》引言





推荐图书









本期编辑:Mozi

点击阅读原文,进入官方微店购买!

“在看”我吗?

微信扫一扫
关注该公众号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微信扫一扫
使用小程序